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四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跳出诗句悟其理——《题西林壁》课后反思

跳出诗句悟其理——《题西林壁》课后反思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  字体:

  

 何军
 
师:同学们知道了《题西林壁》这首诗的字面意思,谁体会出了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?

教室一片静默。

师:诗中所说明的道理,与我们学过的有一篇古诗很相似,你们想到了吗?

教室开始有回应,有同学小声交换意见。

一生:是《登鹳雀楼》!其中一句是: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

师:讲得好,它跟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所阐述的道理一样,看待事物的眼界狭小,得出的结论将会是片面的,不准确的。

师:还有篇课文跟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所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,想出来了吗?教室里悄悄议论,但无一人举手。

师:谁记得《画杨桃》这一课吗?学生顿时有所悟,纷纷举手。

一生:《画杨桃》这一课讲的是:看的角度不一样,画出的杨桃样子也不一样。它同看庐山一样,横看、侧看、远看、近看,看到的样子都是各不相同的。

师:真好,也就是说,同样一个事物,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,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。

师:那我们怎样才能“识庐山真面目”呢?

出示:“要识庐山真面目,只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”请学生填写。

众生答,五花八门

师:对,这也应该就是《题西林壁》给我们的启示: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,必须全面地把握,冷静地分析,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。

师:还有一首诗也讲得同样的道理。

    出示:《望岳》后,教师解释,学生背诵。

课后反思:

     我自己认为在这个片段中,较好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。首先,我是预设到《登鹳雀楼》、《画杨桃》、《望岳》与这一课阐述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,用好它们,能深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。按一般常理,如果让学生自己总结本首诗的道理,一来难,二来总会有学生会天马行宫离开主题的现象,所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启发学生,使学生跳出本诗,来了解其中的道理。不也正是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的道理吗?所以才有学生踊跃地发言、准确地谈论、认识地深刻,包括那些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。理解了诗中的道理后,我并不满足,出示《望岳》这首诗,让学生背一背,使其知识得到拓展。现在想来,应该是得益于我在教学这课时,重视预设,深入地解读诗歌,努力做到使自己先“披文入情”,再“情动而辞发”地进行预设,于是就能有效恰当地应对生成,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提高理解的深刻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(语 文 课堂 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此文转载于

 

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sinianji_489_21010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